在成為專家這條路上,存在兩種類型的專家:
- 第一,擁有實戰經驗的專家
- 第二,透過總結他人經驗,發展出理論的專家。
有趣的是,不少台灣人盲目崇拜實戰經驗,卻欠缺抽象化的理論歸納,導致有實戰經驗的專家不一定比後者更強,更可能是倖存者偏差。
當自己還是完全不懂的小白時該怎麼開始呢?我認為第一優先的步驟是閱讀該領域入門的10本書。
要成為專家,不必親自從事這件事或成為該領域的頂尖人物,因為專家也是從初學者開始成長的。我們可以先選擇成為第二種的研究型專家,而非僅僅是依賴實際成果的專家。
有些人能夠侃侃而談,卻可能從未真正親身操作過。這讓人聯想到中國成語「紙上談兵」。根據《史記》記載,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,雖然熟讀兵書,但缺乏實戰經驗。他的父親早就警告過他,理論與實戰有著巨大的差距,可能會給國家帶來災難。然而,趙王在聽信謠言後,撤換了前線作戰的廉頗,任命趙括為大將。趙括上任後,輕率改變戰略,導致部隊被秦軍圍困,最終糧盡而被俘,趙國四十萬軍隊慘遭活埋,這就是「紙上談兵」的由來。
乍看之下,「紙上談兵」似乎是一個非常負面的評價,但在成為專家的過程中,這種方式其實並非全然無用。就像一些戀愛專家可能從未談過戀愛,或是某些房地產專家從未自己購買過房子,但這是否就代表他們的建議毫無價值?
我們來換個角度思考:假設有一個人從未創過一天業,卻訪問了標普500前100強企業的創始人與CEO,並將他們的經驗彙整為創業的10個步驟,你會不會想聽這樣的內容?我相信在這種情境下,你可能會有點興趣。
即使一個人沒有實戰經驗,但若他專注於研究某個領域,並將經驗系統化、理論化,還是有許多人願意為此付費。
重點在於,專注於某個小眾的利基市場,縱使沒有親身經驗,但透過萃取實戰者的經驗,並以條理分明且易於理解的方式表達,這樣的專家依然能夠為受眾帶來實際價值。他們能夠改善他人的生活,我認為這便是「紙上談兵」專家的價值所在。
因此,對於「紙上談兵」的理論型專家來說,是否擁有實戰經驗並不是必要條件,也不會是變現的阻礙,更不能說沒有資格就不能開課這種情緒勒索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