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朋友說很羨慕那種跨領域的達人,不管進入什麼領域都能樣樣精通,很容易變出新花樣,自己光在本職專業都弄不好了,也有種卡住的感覺。到底要怎麼簡單、穩定解決每天撲面而來的問題。
- 解決問題的前提:進入心流、感受到難關對自己的意義
- 當前問題不能太難。如果問題一口氣像海嘯來襲,我們在能控制的範圍內去拆解問題,不要一口氣挑戰喜瑪拉雅山,要從家附近的小山開始爬起。
- 人能進步並能沈浸心流享受其中都有個特徵:這個問題對於自己不會太難,稍微努力一點就能通過,介於自己當前實力超過4%左右。
- 有些人會覺得很不甘願,被環境改變非常被動,其主要原因來自無法享受其中帶來的快感,或者說對妳/你產生意義。產生意義是最大的力量,因為覺得這感受有意義而寧願吃苦。
- 診斷問題:把問題情境用自己的話白紙黑字寫下來,列出期待
- 面對問題的當下首要客觀地描述問題。抱怨不是壞事,發洩完後用非主觀角度陳述問題所在。盡量用數字,不要用模糊的形容詞,比如覺得總裁很霸道,每個人對霸道的定義不同,不如說「主管一週內給了我3人份的工作」就明確許多。
- 列出自己的期待,剛剛的問題就是障礙,這些障礙是怎麼樣妨礙妳/你的期待的。
- 引用思維模型,分辨變數
- 列出問題清單,尤其把問題的變數拆開檢視,以「主管一週內給了我3人份的工作」為例,這裡面就有主管、妳/你、工作項目三種,最後的工作項目則是多餘一個人負擔的程度,由這些變數做改變或反推。
- 如果問題當前無法解決,表示現階段是我們過往的經驗不適用,這時不能再用自己的經驗法則,而是得架接他人的經驗,最好是經過萃取後的思維模型,這得透過問問業界的人,或是讀書、破解文件來獲得。
- 執行
- 執行過程中有查核點,這關乎設立的標準與實現的方式,標準的建立是很重要的。
- 修正
- 重新攤開執行後的結果,再檢查一遍論證過程,可以試著用不同的解法去試試看,也觀察這次的解法是否能解決其他問題。
- 寫成一篇簡單的心得
- 這最後的檢討是最重要的部份,我們常常忘了過去學到的教訓,或是碰到「倖存者偏差」,回顧我們過往成功的理由才發現其實不是真正的關鍵。